文化|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談 王蒙:想念真正的文學
2015年08月20日 10: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8月16日揭曉,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等5部長篇小說獲獎,我們特約請5位獲獎作家講述他們的創作歷程與創作理念,分享他們對文學變遷與時代脈動的觀察、思考。
原標題: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五人談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8月16日揭曉,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等5部長篇小說獲獎,我們特約請5位獲獎作家講述他們的創作歷程與創作理念,分享他們對文學變遷與時代脈動的觀察、思考。
——編者

格非

格非作品
格非:與歷史片段對話
寫長篇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這《江南三部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構思,在寫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想法、新的敘事“溢”出來,但又不能推倒重來,原來的構想也舍不得放棄,所以一邊寫,一邊尋找平衡,既回應前面的很多線索,同時又把新的異質性內容放置進去,突破和妥協都在其中。
而“溢”出來的內容又成為我手頭正在寫的一個新長篇的“引子”,那就是《江南三部曲》未及展開的上世紀60年代我在鄉村的童年經歷。告別鄉村已經很久了,經過充分的記憶沉淀,現在再來講述反而更合適。曾經的家鄉現在是工業化城市中常見的“新區”,少有人提及它從宋代起就存在于長江邊的歷史,再不去寫, 它可能真的就悄無聲息地湮滅了。
我寫長篇,偏愛這些有意味的歷史片段。《江南三部曲》構思之初聚焦的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世紀之初這三個歷史片段。每個片段都是完整的世界,承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和歷史判斷,很多故事只有放入歷史中,和其他事件相比較,才能顯出它的意義和作用來。文學超越直接描摹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往前看和往后看的視角,往前是一種想象力,往后意味著一種冷靜的觀察力,試圖看清曾經走過的路。對當下的中國社會來說,往后看尤為必要,因為歷史不僅沒有終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重要。
個人的“歷史片段”未嘗不是如此。回過頭來看,上世紀80年代的新奇、沖動、走極端甚至凌空蹈虛,給我的創作打上了特立獨行的印記,但也留下了過于注重技術修辭的隱患;這30年來,對普通人與普通生活的“發現”讓我打破了通俗與精英二元對立的思維,這種觀念的變化無疑會反映到創作中來,成為我個人文學觀念的一種重要調整。歷史感的獲得,讓我不斷反省作為一個作家,自己究竟是在用什么樣的眼光打量現實、描繪現實,批判意識也罷,抒情傳統也好,可能都有自己生存體驗的影子。歸根結底,我們是用自己的眼睛在與時代、社會和記憶對話。
當下的文學從主題、結構、語言到傳播方式,產生了諸多變化。對我來說,最根本的是讀寫關系的變化。讀者的性格、趣味、判斷力日漸強勢,讓作家的“引導”變得困難,文學共識的獲得也越來越難。這些年我自己的文學變革不是形式化、風格化的推倒重來,而是在內部悄悄地改變,為的是尊重不同層次的讀者,不放棄讀者。我相信,這些微小的變革同樣有意義,因為好的作品會在不同層面上給予讀者不同的信息和養分,偉大的作品反而往往是簡單的。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