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各國美食似曾相識 發面文化讓舶來品徹底隱形
2015年08月24日 09:25
來源:西安日報
佛教題材畫是西北大學宗教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岳鈺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 原標題:“絲路”沿線國家美食似曾相識 發面文化讓舶來品徹底隱形 一幅菩提葉“佛影”畫曾被送給印度總理莫迪,這個作品出自西北大學宗教造

佛教題材畫是西北大學宗教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岳鈺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
原標題:“絲路”沿線國家美食似曾相識 發面文化讓舶來品徹底隱形
一幅菩提葉“佛影”畫曾被送給印度總理莫迪,這個作品出自西北大學宗教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岳鈺之手。近日,莫迪又在微博上感謝收到了岳鈺的佛教題材畫集,并稱贊美妙。岳鈺說,佛教隨著“絲路”傳入中國,留下遺跡、生活方式和藝術,莫迪和他在藝術上的共鳴來源于此。如今,在“絲路”沿線各國還能看到古絲綢之路留下美食、音樂、藝術等方面互相交融的印記,“而‘絲路’文化的發掘,其實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伊朗發現羊肉泡饃
岳鈺背包走過世界上94個國家的700多個博物館。在“絲路”沿線國家,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好多美食都似曾相識。”
在埃及,他見到了當地吃的涼粉,連吃的方法都和西安人一樣。“也是要一層層刮下來調著吃。”岳鈺在伊朗發現的東西更多,“賓館里鑲在墻上的海碗,和陜西海碗粗獷的造型很像。”還有各種琳瑯滿目的零食,也讓他恍惚是不是還沒走出陜西。
他見到了小時候吃的果丹皮,一層塑料紙包一個,再一層層摞起來。見到了雪花花生,“我拍了照片,花生外面一層白色的,放在食品店里稱著賣。”岳鈺還見到了棗泥點心和陜西人愛吃的糖蒜,有白醋和紅醋泡的兩種。
不過,讓他最難忘的是看到了羊肉泡饃,吃法要復雜一些,不是一碗,是一“套”。只見一個大盤子里放了四樣東西:一個空碗,一個盤裝了腌黃瓜、香菜和一個白餅,一個瘦小型的黑砂鍋里面燉著羊肉和菜,還有一個金屬桿。
吃的時候,要用金屬桿將肉搗碎,然后放到碗里配著白餅(發面的)吃,也要喝湯。這是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家家戶戶自己做。
岳鈺告訴記者,或許陜西人會說,這是這邊傳過去的。但其實,“絲路”上各種美食、文化、樂器、藝術在不同地區互相交融,很多吃法和美食是沿著“絲路”傳入中國、傳到長安的。
外來文化融入形成“發面文化”
“ 佛教文化隨著‘絲路’融入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了,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成為了一種復合性文化,我稱之為‘發面文化’。”岳鈺介紹道,意思是蒸饅頭發面時還能看到酵面,可當面發起以后,已經看不見酵面了。
“褲子本來是游牧民族的服飾,為騎馬方便而設計的。”岳鈺說,農耕民族原本是長衣長裙,便于行走但騎馬并不方便;還有民族音樂中的樂器,二胡不是漢族樂器,原稱胡琴是外來傳入的,笛子原稱羌笛,嗩吶是土耳其傳入的,琵琶也是外來的。“如今,誰又能覺得這些是外國傳入的呢?”
殷商、周以來,打擊樂如編鐘、編磬是本土的,但是弦樂是西域傳入的,上千年通過“絲路”慢慢融入我們的生活。“今天,無論是美食還是樂器,我們絲毫意識不到它們是舶來品。”岳鈺說,這其實就是現代人在絲綢之路中能體驗到的文化內涵。
發掘你身邊的“絲路”文化
岳鈺所長認為,古“絲路”給人們留下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其文化精神——信念、意志和決心。他舉例說,玄奘西行時27歲;比他早300多年的魏晉南北朝,還有一位僧人名叫法顯,64歲從長安西行,走了和玄奘相同的路,甚至更遠,到了斯里蘭卡從海上回國。“這種精神帶動了佛教和文化的傳播。”
一個個行走在“絲路”的人們,帶來了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傳播,并深深影響著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道變成文化大道,是“絲路”的另一個貢獻。
除了美食和樂器,還有很多東西隨著“絲路”入駐。不僅有石榴、大蒜這些老陜如今離不開的水果、蔬菜,甚至陜西人熱情的性格,都和“絲路”帶來的民族交融有極大關系。
“或許你想不到,伊朗人聽到拼音qin,就知道是秦朝的意思。如今波斯語里好吃的,和陜西話的‘合適’發音一致。這也是文化傳播、融合的結果。”岳鈺認為,文化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
岳鈺說,要振興“絲路”文化,尤其不能忘掉傳統,讓人們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藝術化,并反思和尋找當下生活的藝術化。例如,法門寺出土的茶具,反映了唐代最現實、最高端、最優雅的飲茶用具。諸如此類的有關“絲路”的文化點滴,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發掘。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