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求索·交融——永遠的絲綢之路戲劇文化
之所以要在永遠的絲綢之路后面再加上“戲劇文化”這個重要的學術詞組,是因為集人類文化藝術之大成的中外戲劇文化最能代表絲綢之路文化的本質,最為絲綢之路沿途的各國各民族觀眾所愛慕,也最為當今國際歷史、地理、宗教、民俗理論界人士所接受。
之所以要在永遠的絲綢之路后面再加上“戲劇文化”這個重要的學術詞組,是因為集人類文化藝術之大成的中外戲劇文化最能代表絲綢之路文化的本質,最為絲綢之路沿途的各國各民族觀眾所愛慕,也最為當今國際歷史、地理、宗教、民俗理論界人士所接受。

隨著高新科技的大眾化,互聯網已深入千家萬戶,不進劇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娛樂的需要,由此造成“廣場文娛”和“斗室文娛”并存的文化市場,戲曲藝術不再是往昔的市場盟主。

戲曲舞臺的主打劇目比較陳舊,維持戲曲市場的“吃飯戲”主要是傳統老戲,缺少新鮮劇目的支撐。富有時代特點和內容的具有視覺沖擊和震撼力的作品奇缺,大手筆的時代舞臺戲劇精品甚少,形式單一。

宣傳、推薦和營銷,這是藝術院團轉企改制之后務必強化的關鍵性工作。藝術效果和經濟效益的實現,主要依賴于這個環節。在作品問世之后,市場意識淡薄,忽視營銷策略,嚴重降低作品的效益。

演員的結構調整和培養新人是大問題,部分創作人員、導演和主要演員即將退休也是主因,演員的大齡化和名角演員的缺少是戲劇發展中的不利因素,關心主創人員的生活和處境更是不容忽視的。

傳統的板式和唱腔以及樂隊伴奏已經難以滿足廣大觀眾日益提高的藝術審美的需求,新世紀新時代,人們求時尚,講快速,沒有多少人去仔細品味傳統戲劇,無非是些老一輩的人去重溫舊時罷了。

欣賞戲劇,受眾需要一定的素養,對于傳統文化素養,歷史的積累才能更深層的感悟到戲劇的魅力。陜西戲劇是千百年來的積淀,綜合文化性藝術,可現在愿意接觸傳統文化,認識其內涵的人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