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
培養一個傳承人很難
“培養一個傳承人比培養一個研究生更難,研究生培養有一個規范化的體制,但是傳承人沒有,沒有一個社會環境。”王智覺得這種現象不能歸咎于某一個個體,而是應該對整個社會環境有一個認識。[詳細]
吳堡空心掛面亮相《舌尖》,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岐山掛面卻為何沒入選?[詳細]
民間文化是窗戶,讓全國人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寶雞,了解寶雞的悠久歷史和民間文化。[詳細]
寶雞,古稱陳倉,位于陜西關中西部,因“雞鳴祥瑞”而得名,這里是早期黃河流域文明的中心,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匯集地,中華民族的偉大先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于寶雞的姜水河畔,周秦王朝也肇基于此。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為寶雞孕育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馬勺臉譜、鳳翔泥塑、木板年畫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已走出國門,享有盛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市,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品和藝人層出不窮,成為寶雞市一張張精美的文化名片。 [詳細]

走進六營村,整齊的村容村貌處處體現出這個泥塑村的特色。從事鳳翔泥塑生產的農戶門口都有自己的標志和宣傳語。從敞開的大門看到院子里擺放著泥塑的半成品,使參觀者仿佛觸摸到這個特色農村脈搏的律動。據介紹,泥塑產業已經成為了六營村興村富民的重要支柱產業。[詳細]
岐山縣面食文化源遠流長,地處岐山縣中部的雍川鎮馬江地區不少村的農民,祖祖輩輩以掛面的商品化填補家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這里的掛面生產經營逐步由單家獨戶零敲碎打走上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農戶、農戶連基地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之路。[詳細]
是不是所有傳承人、藝人,都能和把絕活做成致富項目?從調查來看,許多“非遺”都是獨門絕學,閉門造車成為寶雞大多數藝人的工作方式。例如隴縣,無主要工業產業,農村大量勞力閑置。每年除20000多名青年外出打工外,90%的農村婦女只能看管孩子,照料老人。[詳細]
劉亞利有學員100多人,卻依然憂心:“像我的祖輩,他們是真正當做藝術來做,只要給我一碗飯吃,就可以給你不停地做,我教的學生給我做的話,把這個當做計件,也就是我能掙錢我給你做,不掙錢就不做了,主要還是為生活,從我這一輩這種純手工的制作可能就失傳了。”[詳細]
現代化,是一兩個世紀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夢想。當我們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難曲折,終于在“改革開放”的大潮奔涌中抵近“現代化”的時候,我們自豪、驕傲、享受,但也逐漸感到一種隱隱的失落和不滿足,我們開始懷舊,開始尋找那些被我們在向“現代化”奔跑的過程中遺失的東西。在人們為這些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藝過程和成果贊嘆叫絕的同時,有的人卻可能會問:當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內容和部分現實的今天,這些古老的、被機器和大工業生產“淘汰了”的傳統技藝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復興的可能嗎?目前中國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探索、引導下走上了產業化動態保護之路。盡管存在爭議,但這的確使一些原本瀕臨失傳的古老藝術文化重現生機。
“培養一個傳承人比培養一個研究生更難,研究生培養有一個規范化的體制,但是傳承人沒有,沒有一個社會環境。”王智覺得這種現象不能歸咎于某一個個體,而是應該對整個社會環境有一個認識。[詳細]
王智很反對聽到“商業化”、“產業化”這樣的詞,“我們可以產業化,但是任何東西一定要有一個度,不能泛濫。”他認為民間文化一旦從人類表達自己生活情感的方式變成商品,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樸素性。[詳細]
鳳翔泥塑要想傳承和保護,市場、政策、創新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這個東西有特殊性,不能吃不能喝,買一件就夠了,所以需要“拔高”,從藝術的種類、載體等方面創新。
胡新明希望國家可以把民間藝術編成統一的美術教材,小學美術課本教學生本地最原始、最有名的技藝;中學的美術課本教給學生全省的;上大學后教材里的內容則擴大到全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