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催熱中國鄉村旅游經濟
2015年08月25日 17: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10月4日電(記者 馮璐)金色的稻穗沿深山層疊,廣東清遠歐家村的梯田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國慶觀光游客,這個原本以水稻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傳統村落,將傳統稻田打造成生態旅游資源,正經歷著一場化“蛹”成“蝶”的美麗嬗變。
原標題:“美麗鄉村”建設催熱中國鄉村旅游經濟
新華網廣州10月4日電(記者 馮璐)金色的稻穗沿深山層疊,廣東清遠歐家村的梯田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國慶觀光游客,這個原本以水稻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傳統村落,將傳統稻田打造成生態旅游資源,正經歷著一場化“蛹”成“蝶”的美麗嬗變。
中國農業部于2013年開展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報道顯示,僅今年國慶節假期間,就有海南萬寧、河南三門峽等多地以“美麗鄉村”為主題開展系列旅游推介活動。
走進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歐家村,美麗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早在9月中旬,這里“十一黃金周”期間的接待床位就被游客預訂一空。據當地初步統計,創建“美麗鄉村”以來,游客達3000人次,帶動農家樂直接消費約50萬元,間接消費約100多萬元。
“‘美麗鄉村’在歐家村設了點,政府資助了30多萬幫我們搞建設。”歐家村黨支部書記鄧先記說,為了讓村容村貌更靚,村里開展了300多米村道的硬底化建設和擴建工程,完善了村口到景區共9個會車點,在景區入口處修建了1個大型停車場,還專門制定了衛生清潔規章制度。
在歐家村,農村特色旅游項目不僅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共進,更成了撬動旅游經濟的有力引擎。記者在當地看到,一批農家樂、鄉村士多店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由于旅客離開時一般都會采購農產品,村民飼養的雞、鴨等也開始供不應求。
這僅僅是中國“美麗鄉村”撬動旅游經濟的一個縮影。農業部對中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顯示,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萬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培育和籌劃鄉村旅游市場,可以帶動當地人居環境、醫療就業、公共設施跨越式發展,通過消費集聚、服務集聚等效應,擴大整個區域的經濟體量和綜合價值,‘集腋成裘’帶動消費增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金岷說。
業內人士指出,鄉村游擴大了城市居民在鄉村的消費,促進城市公共產品向鄉村延伸,在潛移默化中更新村民的思想觀念,這不僅是“美麗鄉村”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是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當下,乘著“美麗鄉村”的東風,中國鄉村旅游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基本形成游客參與體驗、現代農業示范、特色鄉村展示、產品采摘閑樂等類型。
值得關注的是,鄉村休閑游的深度發展,同時意味著傳統的農耕文明卷入市場大潮,不可避免要經歷一場鄉村生態的嬗變。一方面,鄉村要在優化鄉村景觀、完善基礎設施、延續風俗文化等方面“發力”,讓游客在自然村落的生活方式中留得住鄉愁;另一方面,力促鄉村旅游資源的品牌建設和規范經營,則少不了外來市場力量介入,重構傳統鄉村的組織秩序。
歐家村正在經歷這樣的“臨界期”。“眾多游客在節假期間蜂擁而至,更凸顯了專業公司來打造和管理旅游資源的需要。”鄧先記告訴記者,歐家村正籌劃成立旅游開發公司。
這幾乎是所有以休閑旅游為發展模式的“美麗鄉村”所要解決的共同課題。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規劃中心主任龍江智認為,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是規范提升鄉村游的最佳模式,它不能走向完全的企業化,但需要有一些企業化的元素和性質,前提是要以村民為主體,當前中國鄉村旅游合作社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政府加以推動和引導。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