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20年:價格戰并非真正競爭力
2015年11月20日 09:59
來源:證券時報
原標題:中國企業“走出去”20年:價格戰并非真正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一帶一路”項目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傳承,是對“走出去”方向和目標的再定位。 對于有實力的中國企業
原標題:中國企業“走出去”20年:價格戰并非真正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一帶一路”項目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傳承,是對“走出去”方向和目標的再定位。
對于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而言,近幾年出海的步伐一直未停歇,加之在“一帶一路”與“走出去”政策規劃下,相關配套的行政審批逐步減少,資本項目漸次開放,中國企業出海的便利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不過,政策紅利只是為“走出去”掃清制度障礙,除非所承接的項目涉及國家之間的外交援助等更高層面的意志,企業拓展海外業務仍需以市場化因素考量,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可行性、未來的收益、隱藏的風險等。
但如果完全以市場化力量決定,也未見得能得到好的結果。回顧過去多年的“走出去”實踐,包括企業、金融機構在內的不少參與者都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時,普遍存在著無序競爭和項目質量不達標問題。由于中國制造的技術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價格戰便成為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競爭時慣用的策略。
然而,僅靠價格戰的結果,卻是項目質量難以保障,攪亂市場秩序,最后毀壞的是中國制造的整體國際聲譽。
記者近期走訪的多家國內知名大型企業,普遍對價格戰帶來的無序競爭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地加入其中。對于當前中國企業的實力,不搞價格戰,依靠品牌影響力和核心技術贏得市場份額的成本很大、實力不夠,也要忍得住一時的“孤獨”,所以真正能做到的企業少之又少。
不少企業主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代表著中國制造在國際舞臺的整體品牌形象,因此,政府應對承接“一帶一路”項目企業實行一定的準入門檻,防止中國企業在海外因惡性競爭傷及整體國家形象,加大中國企業“出海”的難度。
誠然,通過重大項目的政府規劃(如發改委建立的“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儲備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控企業資質和項目質量。不過,若要真正提高中國制造的實力和影響力,中國企業仍要通過技術研發不斷提升“內力”。實際上,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主戰場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而很難打入歐美等發達國家,最根本問題是技術跟不上,甚至不少國內一流大型制造企業的核心技術仍然依賴進口。
所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技術研發的重要性,并通過加大國內技術研發投入和依靠海外并購等方式,來提升自身技術實力。2014年是一個標志性的轉折年,中國資本凈投出大過凈投入,變成凈資本輸出國。
有分析稱,中國投出去的資本里70%不是為了拓展市場,而是為了獲得產品制造的能力,尤其恰逢歐洲經濟危機,通過并購或開展戰略合作的方式,獲得歐洲許多技術型企業的高精尖技術、人才、品牌等資源,提升中國企業自身的制造能力,而這才是貨真價實的競爭力。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