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新藍圖逐漸成形:從供給側讓要素流動轉
2015年11月17日 10:20
來源:第一財經網
原標題:宏觀調控新藍圖漸成形:從供給側讓要素流動轉 穩健性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幾乎每一次調控思路的轉變都給政策部署帶來重大影響。近期,中央高層領導人在談論經濟時多次提及“供給側”改革,
原標題:宏觀調控新藍圖漸成形:從供給側讓要素流動轉
穩健性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幾乎每一次調控思路的轉變都給政策部署帶來重大影響。近期,中央高層領導人在談論經濟時多次提及“供給側”改革,中國宏觀調控或將引來調整。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名政府官員和學者表示,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的改變,高層調整頂層思路有利于匯集改革力量,調配生產要素,預計不久大批相關政策就會落地。“從思路上統一共識有利于掃清當前發展道路上的一些分歧,對攻克重點領域中難點問題的改革提供了支持。”一名官員對本報表示,未來人財物等重要要素的流動也將逐步轉向。
在談論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目前被提及得最多的理念是“創新”。創新不僅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也是“十三五”時期的領銜觀念。體制的創新、產業發展的創新已經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
“供給”時代來臨
高層領導人先后兩天連續闡述宏觀調控的同一理念在歷史上并不多見。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緊接著,在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提出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本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有“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表述。
長期側重刺激需求的中國為何要轉向供給側?從近期重點經濟數據可以看到,拉動中國經濟的傳統“三駕馬車”動力正在發生變化。投資方面,投資持續疲軟,邊際效益也在遞減,而出口又面臨著外部環境不穩定的考驗。在此情況下,刺激消費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駕馬車。正如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所說,中國目前已經處在經濟拐點和人口拐點疊加的轉型期,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速下降,傳統的“三駕馬車”的需求端管理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盡管消費強勁,網絡消費和出境消費的火爆與實際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卻不明顯,強化供給側的改革成為較為突出的矛盾。此外,從供給角度看,目前現實中存在的諸多不足因素,生產要素聚集在低效或無效的領域制約著經濟增長,供給端本身的調整要求也十分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高層領導人在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強調“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如何在供需政策調控的轉變過程講究好動態平衡也是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新供給經濟學論壇初始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告訴本報,在宏觀經濟的層面上供給和需求二者之間并無明顯的界限,這樣區分只是為了簡化起見。所以,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防止學術討論中簡化的術語誘發簡單化理解,將二者對立起來,進而誘發片面的做法。
“可以想象,假如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需求,照樣無法推動經濟發展。”劉培林表示,所以供需協調起來,形成生產率提升、供給增加、收入水平提高、有效需求相應增加的良性循環,才能推動持續增長。
未來哪些政策可期
此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包括“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開放發展”,其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首次,這一理念也引發了普遍關注。
“這次突出‘創新’的作用,目的是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近日表示,《建議》基本都是從“供給側”角度,如創新驅動、構建發展新體制等,來構建更多依靠“先發優勢”的發展。
徐林表示,這些改革不是簡單從刺激投資、消費和出口的角度來看拓展這三大新動力,而是從改革創新的角度來說的。“根本問題是要解決發展動力機制的轉化問題,形成新的動力機制。”徐林指出,新動力機制來自兩方面的創新,一方面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未來可能會更多側重于一些基礎性的體制機制改革,比如產權制度改革、國企改革、金融和財稅制度改革等。
習近平在之前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也提出四項具體改革措施,包括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在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供給側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
也有券商報告認為,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組織,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這些都屬于組織能力優化的新探索。“供給側改革”將繼續推進這些改革的前進。
此外,開篇所述官員也告訴本報,供給側的改革未來更多將側重于生產要素分配的改革,重要資源將更多地流向新興產業和需求端旺盛的產業,真正實現供需結合,供需皆旺。
供給學派曾經給“里根經濟學”提供了核心內容,強調適當減輕稅費和降低財政收入增速。目前來看,不僅包括國企在內的大型企業需要改革優化,無數小微企業更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要鼓勵創新,必然要采用減稅等措施減輕企業壓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市場。
有評論認為,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