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津冀協同 看普通人“幸福指數”
        2015年08月24日 12:11
	
								來源:第一財經網		    
去年冬天,央視“走基層”一則9分鐘的紀錄片看哭了不少“公交族”。片中,有工作人員隨時提醒“注意鞋!注意鞋!”;有下不來車的乘客對已經下車的同伴高喊“坐到下一站再坐回來”……這部紀錄片有著一個浪漫的名字:開往春天的北京地鐵。
原標題:從京津冀協同看普通人“幸福指數”
去年冬天,央視“走基層”一則9分鐘的紀錄片看哭了不少“公交族”。片中,有工作人員隨時提醒“注意鞋!注意鞋!”;有下不來車的乘客對已經下車的同伴高喊“坐到下一站再坐回來”……這部紀錄片有著一個浪漫的名字:開往春天的北京地鐵。
吳瀟,29歲,河北人,在北京居住十年,她曾是上述紀錄片中的千萬主角之一。“北京的好,北京的壞,我們心里都清楚,只是對比周邊來看,很多人選擇在這憋屈地活著。”吳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不僅人覺得憋屈,急劇膨脹的北京、“吃不飽”的天津、“吃得少”的河北都有一肚子憋屈。不過,最近幾年,國家推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讓這些“死結”出現了轉機。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議,就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為此,新華社8月23日刊發了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的專訪,提出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壘,構建開放的區域統一市場,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新體制,為推動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多睡會兒”不是夢
吳瀟前幾年住在北京著名的“睡城”天通苑,不到兩年,地鐵“前胸貼后背”式的擁擠就把她“打敗”,她搬到了離天安門直線距離約30公里、行政隸屬于河北的燕郊。
“很遠,每天至少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單位,但早點起床排隊等公交至少可以有座位,能稍稍‘體面’一點。”吳瀟說,每天早上5點不起床就別想占到座。有的老人為了讓孩子多睡一會,凌晨四五點就起床替子女去公交站排隊。
百度今年發布了一份全國50個城市上班距離及時間排行榜,北京以平均距離19.2公里、耗時52分鐘高居榜首。盡管這份排行榜的權威性存在爭議,但作為特大型城市的命脈,交通不僅關系著京津冀區域的發展,更直接決定著市民的“幸福指數”。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中,出行便利是最快可以實現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有關資料發現,有關部門已經在公路和軌道兩方面對三地交通協同發展做出規劃。其中,最受關注的市(域)郊鐵路是目前最欠缺的部分,下一步將加強建設。
第一條新建示范線初步確定為京平線,全長72公里,其中約22公里穿過河北,具體走向及站位設置細節正在征求意見中,意向中往東連通通州、燕郊、三河、平谷。未來,對于吳瀟這樣的上班族來說,“多睡會兒”可能不再是夢了。
除了吳瀟這樣的上班族,正在搞生態農業創業的趙亮也十分關心一體化交通的進展。他正與很多河北、天津甚至更遠省份的農戶合作采購有機食品,但京津冀地區的斷頭路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斷頭路打通的那天,或許可以成為真正的老板了。”趙亮對本報記者說。
目前,交通運輸部與國家發改委確定的涉及京冀間的國家高速“斷頭路”有3條,即京秦高速、京臺高速、首都地區環線的密涿高速。本報記者從官方獲得的材料顯示,2017年有望打通京津冀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
除交通建設外,控制人口比例也是擺脫“大城市病”的關鍵之一。連吳瀟也認為,北京公共交通的效率確實已經很高了,“人太多,實在難以滿足”。根據協同發展規劃,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將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未來,地鐵應該不會再“前胸貼后背”,數百米的堵車長龍也可能消失。
好工作不再唯北京獨有
吳瀟說,在北京讀完大學后,之所以不想回老家,因為不甘心回河北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河北近兩年的發展讓她有些心動。
“小我三歲的表弟從北京名牌大學畢業后進了一家外企,去年企業將一部分產業遷移到河北廊坊的產業園內,他主動申請去了新區,不僅得到更為合適的職位,‘北漂’們面臨的各種難題也都解決了。”吳瀟告訴本報記者。
根據官方公布材料,京津冀三省市定位分別為,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從“角色表”來看,未來,河北和天津似乎有更多好工作,這不僅能改善北京的“大城市病”,周邊的縣市也將受益。
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中,產業疏導是最為核心的部分之一。本報記者采訪發現,從疏解對象來看,重點是疏解一般性產業特別是高消耗產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區域性專業市場等部分第三產業,部分教育、醫療、培訓機構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和企業總部等四類非首都功能。
但這些,并不足以堅定吳瀟回家上班的決心。她認為,要讓人安心工作,如何完善配套才是留住人的關鍵,“好的教育、好的醫療、好的環境……許多留在北京的人,理由就是要為自己和家人爭取這些更好的‘軟件’。”
盡管目前河北的公共服務與京津有著較大差距,但改善這一問題已明確列入協同發展規劃:到2017年實現京津冀公共服務規劃和政策統籌銜接,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開展改革試點,逐步推廣。包括建立區域內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和勞務協作會商機制,落實養老保險跨區域轉移政策,統籌三省市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
吳瀟對于未來仍然擔心的還有房價:“此前不確定的北京市政府東遷的消息已經讓通州房價飛漲,不知道以后會不會連河北的房都買不起了。”
對此,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對重點地區要統一規劃,強化土地供應管控,嚴格城鎮開發邊界,防止在北京周邊地區盲目搞房地產和炒作房價,正是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
抬頭可見“北京藍”
最近兩天的“閱兵藍”在社交平臺上又引發了一波刷屏。吳瀟笑稱,到外地旅游看見對著藍天猛拍照的一定是北京人。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來北京幾年引發的秋冬換季咳嗽讓她和家人都多少有些不安,一到冬天,出門戴口罩已成為習慣。
“將來我有了孩子,可能是我要離開北京最大的理由,因為我不想我的孩子生活在霧霾里。”吳瀟說,北京也不是沒有美麗的地方,晚飯后家附近的小公園,落英時泛舟湖面,夏末飄著荷香的池塘……但這一切,都首先取決于手機上的PM2.5指數。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 

 
				
 
				 
				 
				 
				 
				 
				









 
			 
			 
			 
			
 
			 
			 
			 
			
